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完成8—9题。 
卜算子 
张元幹(注) 
风露湿行云,沙水迷归艇。卧看明河月满空,斗挂苍山顶。 
万古只青天,多事悲人境。起舞闻鸡酒未醒,潮落秋江冷。 
[注]张元幹,宋代爱国词人。 
8、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“湿”“迷”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。(5分) 
9、“起舞闻鸡酒未醒,潮落秋江冷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请作简要分析(6分) 
  
8、①“湿”字,描写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,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、阴冷,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。②“迷”字,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,烘托出朦胧、迷惘的氛围,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。 
9、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“典故”,表现作者胸怀大志,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;②寓情于景,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,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,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。  
  
古代诗歌阅读(11分) 
阅读下列这首宋诗,完成8~9题。 
宿洞霄宫① 
林逋 
秋山不可尽,秋思亦无垠。 
碧涧流红叶,青林点白云。 
凉阴一鸟下,落日乱蝉分。 
此夜芭蕉雨。何人枕上闻? 
【注】①洞霄宫: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,一向是游览胜地,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。唐代建有天柱观,北宋改名为“洞霄宫”。 
8.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,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。(5分) 
9.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?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。(6分) 
8、①色彩对比鲜明。涧是碧色,却流红叶;树是青的,却映白云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。 
②动静相生。红叶随水漂流,天上白云点点。一动一静,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色的动人。 
(第一点给3分;第二点2分。共5分。意思对即可) 
9、(1)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。秋山中林青云碧,红叶在碧涧中格外醒目,写出了作者对一派秋日盛景的喜爱之情; 
(2)无人共享秋夜雨趣的孤寂、落寞。夜深人静,却无人与作者共赏雨打芭蕉的美景,孤寂之情,油然而生。 
  (3)独赏山中秋景的闲适。傍晚闲看鸟归巢,蝉乱飞,衬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。 
  
  
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8—9题。 
过杨村 
杨万里 
石桥两畔好 人烟,匹似诸村别一川。 
杨柳荫中新酒店,葡萄架下小渔船。 
红红白白花临水,碧碧黄黄麦际天。 
政尔清和①还在道,为谁辛苦不归田? 
【注】①清和:农历四月。 
8.请从“绘色”“立意”两个角度对诗歌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。(6分) 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
9.诗歌的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?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?(5分) 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
(每点2分,情感1分,分析恰当1分。共6分) 
8答案:①从绘色的角度看,绿色的杨柳.葡萄架,红白相间的鲜花,金黄的麦田,碧蓝的天空,色彩鲜明,构成一幅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。②从立意的角度看,田园美景如画,田园生活充满乐趣,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。(绘色角度.立意角度各3分,意思对即可) 
9答案:最后一联的意思是,在农历的四月天,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,农村是这样的美,何不回家种田?出去辛辛苦苦做官,究竟是为了谁呢?(3分,意思对即可)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辞官归隐的愿望。(2分,意思对即可) 
    
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8-9题。 
子规 
吴融 
举国繁华委逝川,羽毛飘荡一年年。 
他山叫处花成血,旧苑春来草似烟。 
雨暗不离浓绿树,月斜长吊欲明天。 
湘江日暮声凄切,愁杀行人归去船。 
8.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?请简要分析。(5分) 
答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9.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 
答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8.反衬(对比)。杜鹃口中的鲜血已把原野上的花染成红色,这样悲鸣又有什么结果呢?故国春来,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,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。这里借春草繁盛作反衬,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,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的悲惨命运。 
9.表达了诗人远离故乡,漂泊在外的痛苦心情。 “羽毛飘荡一年年”写子规的漂泊,“他山叫处花成血”“月斜长吊欲明天”写子规叫声的凄切,“湘江日暮声凄切,愁杀行人归去船”写子规的凄苦。 
诗歌鉴赏: 
子规,是杜鹃鸟的别称.古代传说,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,名杜宇,号望帝,后来失国身死,魂魄化为杜鹃,悲啼不已.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,臆想出来的故事.本篇咏写子规,就从这个故事落笔,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,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.这个悲剧性的经历,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. 
    由于哀啼声切,加上鸟嘴呈现红色,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.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,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,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.可是,这样悲鸣又能有什么结果呢?故国春来,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,青葱拂郁,含烟吐雾,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.这里借春草作反衬,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,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.这一联中,“他山”(指异乡)与“旧苑”对举,一热一冷,映照鲜明,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、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. 
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.雨昏风冷,它藏在绿树丛中苦苦嘶唤;月落影斜,它迎着欲曙的天空凄然长鸣.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,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,从晴日至阴雨,从夜晚到天明.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着的呼叫,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,怎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,叫人黯然魂消、伤心欲泣呢? 
    从诗篇末尾的“湘江”看,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.作者吴融是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唐昭宗时在朝任职,一度受牵累罢官,流寓荆南,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,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.诗歌借咏物托意,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,反复着墨渲染,但又不陷于单调、死板地勾形摹状,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,正写侧写、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,达到“状物而得其神”的艺术效果.这无疑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. 
  
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完成8~9题。 
屈原庙 
粱辰鱼① 
寒云掩映庙堂门,旅客秋来荐水蘩②。 
山鬼暗吹青殿火,灵儿③昼舞白霓旛。 
龙舆已逐峰头梦④,鱼腹空埋水底魂。 
斑竹丛丛杂芳杜⑤,鹧鸪飞处欲黄昏。 
  
[注]①梁辰鱼:戏剧家,生活在君庸臣昏、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。②水蘩:即白蒿,可食,古代用为祭品。③灵儿:与“山鬼”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、仙灵的形象。④峰头梦: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。⑤杜:指杜蘅,香草名。 
  
8.在“鱼腹空埋水底魂”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?请作简要赏析。(5分)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9.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?这样结尾有何作用?(6分)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8.示例:“空”字用得最妙。(1分)此句慨叹屈原“白白”投水自尽,(1分),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,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,到头来也一切成空,落得可悲结局以及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、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。(3分,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) 
  
9.示例: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: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;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。(3分)       
作用:与首联相呼应,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;也是以景结情,情寓景中,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,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。(3分,共6分)  |